回眸“十四五”,黔北展新姿。这五年来,遵义市牢牢把握“伟大转折地”历史地位和“省域副中心”战略定位,从始至终坚持以高水平发展统揽全局,坚持围绕“四新”主攻“四化”,扎实推进“十四五”规划实施,省域副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。从经济实力快速跃升、综合发展势能增强,到产业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、产业体系加快构建;从城乡建设成效显著、群众生活质量提升,到生态环境向优向好、绿色发展根基夯实;从发展活力显著地增强、创新驱动深层次地融合,到社会民生慢慢的提升、公共服务水平优化,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遵义篇章。
从今天起,将推出《我们的“十四五”》系列报道,展现五年来遵义在新时代高水平发展的生动实践与丰硕成果。
回溯征途,遵义经济总量在全国百强城市中位列第62位,在西部非省会城市中居第3位,发展步伐坚实有力。
放眼区域,县域经济百花齐放,全市各县(市、区)地区生产总值均突破100亿元,勾勒出协调共进的发展图景。
带着800万遵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这片红色热土正奋力谱写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篇章。
仁怀市国台酒业制酒车间里,智能上甑机器人挥臂作业,传统酿造工艺被解析为千余项精准指标,实现从“老师傅经验”到“大数据掌控”的跨越。如今,企业年产酒达2万千升,产品不仅畅销全国,更飘香海外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遵义以科学技术创新重塑产业版图: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.9%,白酒产业成长为千亿级集群,工业转型获国务院表彰;农林牧渔总产值突破千亿元,粮食单产提高6.1%;第三产业占比突破50%,三次产业体系优化为11.3:39.9:48.8,富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。
湄潭县林业局家属区,新铺道路平整延伸、停车位整齐划一、休闲空间拓展提升......这个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,通过改造重焕生机。“现在小区的人居环境、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大幅度的提高,我们越住越舒心!”居民石志伦说。
四年来,遵义非流动人口城镇化率从56.69%提升至60.37%,累计建设和改造棚户区10.64万户、老旧小区9.99万户,成功创建“千兆城市”。在乡村,“四在农家·和美乡村”建设深入推动,2024年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6527元和20077元,四年年均分别增长5.8%、8.1%,共同富裕的画卷在黔北大地徐徐铺展。
赤水市凤凰村的蜕变是遵义生态治理的生动注脚。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,昔日的“烂泥沟”变身湿地公园。“环境好了,生活也变了!”村民陈辉高感慨。依托良好生态,该村发展旅游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,村民年人均收入实现翻番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遵义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2%以上,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.3%。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从污染治理转向标本兼治,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8个,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22家。赤水市、道真自治县荣获“自然城市”国际殊荣,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坚实。
一批鸡尾酒调制基酒近日从遵义综保区发往美国洛杉矶,实现了酱香白酒跨界出口的新突破。通过简化流程、对接国际标准,今年1-8月,遵义白酒出口额同比增长776.17%,成为“黔酒出海”的亮眼名片。
改革纵深推进:四年来,遵义政务服务事项“全程网办”率达100%,“遵满意”品牌深入人心;黔粤通道“遵义号”陆海联运班列开行,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快速推进;进出口贸易总额四年年均分别增长28.7%、13%。
创新动能澎湃,遵义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,全市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40家、高新技术企业242家,一批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正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。
在遵义市第四届家政职业技能大赛现场,家居整理、母婴护理等赛项紧张进行。创新采用的“赛聘结合”模式,让比赛现场出门就到招聘现场。“以赛促聘、以赛促训效果非常明显。”市家庭服务业协会副会长韦娜表示。
四年来,遵义年均城镇新增就业达10万人,建成创业孵化基地6个;累计建设中小学72所,新增基础教育学位6.67万个;建成三级医院25家、县域医共体23个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92.63%,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.36个,“一老一小”服务能力持续增强。成功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,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。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遵义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,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道路上砥砺前行,让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